傳統家電業正掀起一股智能家居的熱潮。3月21日閉幕的國內規模最大家電博覽會上,幾乎所有參展家電產品都貼上了智能化的標簽。
繼四川長虹、TCL集團、海信集團之后,格力電器、美的集團分別在3月7日、3月10日,發布了智能家居的發展戰略。之后的3月17日,美的集團又宣布與阿里巴巴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。
多年前不溫不火于市場的單一智能化產品,以全品類的形式,借“智能家居”這面大旗重出市場。這次傳統家電廠商輪番登臺唱戲,有效互聯、互通、互控這一愿景能否實現呢?產業觀察家梁振鵬認為,家電業此舉是在尋找新的市場增長點,用戶認可的智能化產品仍比較少。
集體轉型智能家居
3月對于傳統家電業來說,顯得非常熱鬧。
3月7日,智能戰略投資者交流會上,格力電器副總裁黃輝提出,將以能源和環境為中心著力發展智能家居,擬為用戶提供環境管理,同時發展“家庭式能源中心”。
據悉,格力電器希望全面“接管”與空氣相關的設備,在產品中植入智能芯片收集用戶使用信息,經云端優化提供節能方案;能源管理的設想基于未來太陽能的發展,玻璃、貼膜均可發展為太陽能電池。今年下半年,格力電器將在家用空調中大規模配置智能芯片,并與三大電信運營商合作,降低數據傳輸成本。
3月10日的美的集團M-Smart智慧家居戰略發布會上,美的則宣布擬在智慧家居領域實施“1+1+1”戰略(一個智慧管家系統、一個M-Smart互動社區、一個M-BOX管理中心),其空氣智慧管家、營養智慧管家、水健康智慧管家、能源安防智慧管家等服務板塊,分別對應空調、電扇,空氣凈化器產品,美的廚電產品,飲用水及生活用水管理,以及中央空調和照明系統。
據了解,2013年開始,美的集團已在變頻空調新品中植入了物聯網技術。據美的集團高管介紹,2013年已開發完成8個品類的智能產品,2014年將陸續推出25個品類。
3月17日,美的集團與阿里巴巴簽署的合作,則是構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聯網智能家電平臺。海爾在同一天推出了海爾U+智慧生活操作系統,稱將家電、燈光、窗簾以及安防等全系列的家居設備,跨品牌、跨產品的互聯互通,基于所謂的U+智慧家庭互聯平臺、U+云服務平臺以及U+大數據分析平臺的技術支撐。
新的市場增長點
“智能家居是家電品牌的主攻方向,也是今年家電業的主流。”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秘書長陳鋼解釋,“前幾年智能化做得比較沉悶,現在有了機會,看到了希望。各家都使出高招,走時尚、高端路線,只不過大家打法不同,這些強勢企業如果再不發力,日子也不好過。”隨著愛奇藝、樂視跨界進入彩電行業,家電制造廠家已經不能避談互聯網思維。但白色家電業2014年如此熱衷于智能家居,還有別的緣由。
2008年到2013年上半年,家電業連續多年享受政府的財政補貼,直到2013年6月,節能產品惠民工程補貼終止。至今將近一年,國家有關部門已表示近期很難再出臺大范圍的財政補貼政策,家電業的容量增長失去了推動力,面臨上升瓶頸。
梁振鵬說,很多家電企業認為智能化是近幾年來可以大力推動的賣點。美的、格力雖然沒做黑電,但有小家電、廚衛電器,產品線眾多,如何總體上向消費者推介,又不讓每個產品單品智能化,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大的智能家居框架內協調發展。
智能家居的概念在家電業已不新鮮,早期家電企業做智能化,更多是發布一些產品,如物聯網冰箱、物聯網空調、云空調,或呈現在在技術層面、功能層面、操作層面。
中國智能家居產業聯盟秘書長周軍認為,傳統家電企業有跟風的趨勢。“每一家對下一步的戰略并不是很清晰,本身業務準備還是賣白電產品。沒有具體的措施、步驟,這就像是幾年前的互聯網泡沫,大家都要趕上這一步,不停地試下去。”
短期內難以普及
推出智能化產品是各個廠家在做以及將來要做的事情。但實現不同品牌、不同品類的互聯、互通、互控,才是美的、格力、海爾等這些大企業的目標。美的集團將對內統一協議,對外開放協議,整個系統的核心是美的盒子。海爾的U+也是開放性的合作平臺,包括開放SDK、API標準、各品牌品類的接入。至于如何共享平臺,這些企業并未做過多介紹。
一位接近海爾的人士向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透露,海爾已經在做路由器,將通過合作衍生其他輕智能產品,與傳統家電有深度的剝離,“這個轉變還是很大的”。“如一款輕智能產品,海爾允許它使用海爾這個品牌,但海爾要控股這家企業。”該人士解釋,海爾的研發體系以家電為主,WiFi插座、溫控器等輕智能產品的技術儲備并不多。
其實,家電業還面臨兩大問題。大部分廠家一廂情愿地推出帶有智能化功能的產品,沒有考慮用戶是否真正需要,“時髦的說法是沒有解決用戶的痛點”。即使了解用戶痛點,推出的產品用戶在使用中過程中不認可,或者智能化的精準度太差,也會讓用戶體驗認為智能化純屬炒作。“因這兩大問題,家電智能化短期內很難快速普及。”梁振鵬判斷。
此外,各個廠家都在研發智能家居系統,但智能家居在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物聯網、傳感器、操作系統等層面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。若有統一的標準,這些不同品牌、不同終端、不同產品,在統一框架下,業主很容易實現客戶端軟件操控。現在各個廠家各行其是,廠家的實力、市場都不一樣,能否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,協作共享還有待觀察。